伺服系統設計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伺服電機與負載之間的慣量匹配,它是直接影響到系統的動態響應、穩定性和控制精度。在實際選擇伺服電機時,工程師經常面臨推薦的慣量比帶來的挑戰。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1. 慣量比(Inertia Ratio)的定義

慣量比即負載慣量(折算到電機軸)與電機轉子慣量的比值,慣量比=等效負載慣量/電機轉子慣量

下面是大部分的伺服電機產品手冊的推薦范圍:

一般工業場景:1:1 ~ 10:1(取決于動態性能要求);

高動態場合(如高速分揀、機器人):1:1 ~ 5:1;

重載或低動態場景(如機床進給):可放寬到10:1 ~ 20:1。

如果慣量比超過了20:1是否就意味著選型錯誤,需要選擇更大的電機或者改變減速機的速比呢?

2. 慣量匹配的本質

根據公式:驅動扭矩T=轉動慣量*角加速度,當負載的轉動慣量過大時,如果仍然對電機的加減速大小要求不變,那么對電機的輸出扭矩就要求更大。從本質上講,慣量匹配的本質問題,是對電機的加減速大小設置、以及電機扭矩的選擇。

對慣量比并沒有嚴格的要求。所以有人提出推薦的慣量比這一概念時,只是供設計師在無法準確計算等效慣量的前提下,所做的初步判斷而已,具體是否合適,要靠自己實事求是的扭矩校核計算。

比如應用伺服電機的很多領域,如AGV/AMR的行走驅動輪,大型低速轉臺等,并不需要伺服電機急加速、急減速,對加速度沒有很高的要求,在這些場合,簡單的去用慣量比來校核選型是不合適的。

所以慣量匹配本質,是先按照運動特性要求,明確電機的角加速度、角減速度大小,然后計算等效的負載慣量,最后計算出實際需要的扭矩,根據這個扭矩來選擇對應的電機即可。

類似于牛頓第二定律:F=ma,并沒有人要求校核負載質量與出力機構的質量之間的比值。更多的是校核在一定的加速度下,根據負載質量大小,來計算需要多大的力。

二、低慣量電機與高慣量電機的區別

低慣量電機:適合輕載、高速、高動態場景,優勢在于響應速度和精度。當需要急加速、急減速,做快速的定位、目標捕捉等運動控制精度要求高、響應快的場合,首先就必須要電機自身的慣量要低。比如3C、半導體加工行業。

高慣量電機:適合重載、低速、平穩運行場景,優勢在于抗擾動和扭矩輸出;一般的高慣量伺服電機額定轉速都是在1500rpm~2000rpm之間。即高慣量電機往往都是低速大扭矩電機。由于電機自身的慣量較大,當外界負載發生變化時,對電機轉速的擾動很小。

特性低慣量伺服電機高慣量伺服電機
轉子設計 轉子細長,質量分布遠離旋轉軸,慣量小轉子粗短,質量分布靠近旋轉軸,慣量大 
動態響應 加速/減速快,適合高頻啟停和高動態響應 加速/減速較慢,適合平穩運動 
抗擾動能力 慣性小,易受負載突變影響,需高精度控制 慣性大,抗外部負載波動能力強
典型應用工業機器人、高速分揀機、半導體設備、精密定位場景機床主軸、重型傳送帶、注塑機、低速大扭矩場景
能耗特性 啟停能耗低,但高速運行時需頻繁調整控制參數啟停能耗高,但穩定運行時效率高 

三、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高速取放機械手

?需求:200ms內完成0.5m行程的加減速;

?問題:負載慣量過大導致定位抖動;

?解決:

1.將鋁合金臂替換為碳纖維(慣量降低40%);

2.增大減速比(從5:1調整為10:1),等效慣量比從8:1降至2:1;

3.調整伺服驅動器前饋參數,提升響應速度,但效果有限。

四、總結

慣量匹配的核心是通過精準的機械設計,加上后期伺服電機PID等控制參數的微調,實現能量高效傳遞與動態性能平衡。

如果在明確加速度、負載等效慣量等指標的前提下,要把負載等效慣量和電機自身的慣量相加后一起考慮,綜合計算出所需的電機扭矩,如果扭矩符合要求,就沒有必要再糾結于所謂的慣量比。

最關鍵的是要把實際負載的等效慣量準確計算出來,當機械設計工作未完成時,這往往難度很大,無法準確定量。一般而言,只要機械工程師能準確匹配計算,伺服電機就不會出現響應變慢,振蕩或超調等問題。